在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厌学与网络沉迷往往如影随形。一方面,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、缺乏成就感而对课堂和作业产生排斥;另一方面,网络世界的即时满足与逃避现实功能,成为他们最容易沉浸的寄托。许多家长陷入困惑:当孩子既厌学又沉迷网络时,该先解决哪一个问题,才能真正走出困局?
一、厌学与网络沉迷的因果关系
1.厌学往往是根源
很多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沉迷网络,而是在学习受挫、成绩下滑、缺乏动力后,逐渐寻求网络的慰藉。网络世界可以带来即时的成就感和情绪释放,与枯燥学习形成鲜明对比。
2.网络沉迷加重厌学
一旦孩子在虚拟世界中投入过多时间,学习效率下降,现实与虚拟的落差进一步拉大,进而加剧厌学情绪。这就形成了“越厌学—越沉迷—更厌学”的恶性循环。
3.二者相互交织
厌学是内因,网络沉迷是外因。若只控制外在行为(如断网、收手机),却未触及孩子厌学背后的心理动因,往往治标不治本。
二、家长的常见误区
1.只盯着网络问题
许多父母把全部矛头指向网络,认为只要断网或没收手机,孩子就能回归学习。然而,孩子的厌学情绪并不会因此消失,反而可能因缺乏情绪出口而表现出更强烈的叛逆。
2.忽视孩子的学习挫败感
部分父母只关注成绩排名,却忽略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。当孩子反复失败,却得不到有效支持时,厌学情绪便会积累并爆发。
3.情绪化对抗
在处理孩子沉迷网络的问题时,父母常常因为愤怒而采用惩罚、威胁等方式,不仅无法化解厌学,反而让亲子关系陷入紧张。
三、破局的关键:先疏导厌学,再规范网络
1. 抓住“学习动力”这个核心
网络沉迷只是孩子对现实无力感的一种逃避方式,而厌学情绪才是驱动他们远离现实的核心原因。若不解决厌学问题,即使断绝网络,孩子也可能转向其他逃避方式(如沉迷发呆、社交或不良行为)。
2. 重建学习的意义感
孩子之所以厌学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在他们眼中失去了意义。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学习与未来的关联,结合职业规划、兴趣发展,让学习不再只是“分数”的代名词,而是通向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。
3. 创造小成就,恢复信心
学习过程中的小成功,能有效打破挫败感。例如,先帮孩子在薄弱科目里建立阶段性目标,或在擅长科目上给予鼓励,让孩子逐渐恢复对学习的掌控感。
4. 再来规范网络使用
当学习动力逐步恢复,网络的吸引力自然会减弱。此时,家长可以和孩子协商制定合理的使用规则,比如每天固定时段使用手机,或将网络作为学习完成后的奖励。这样做,孩子更容易接受,也更具自律性。
四、父母的具体行动建议
1.倾听与共情
在孩子表达“我不想学习”的时候,父母应先理解其情绪,而不是立即反驳。共情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,愿意敞开心扉。
2.减少负面比较
避免用“别人家的孩子”刺激孩子的厌学情绪,转而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优势与成长空间。
3.建立规律的作息
合理的睡眠、饮食和运动习惯,能提升孩子的精力水平,间接改善学习状态和自控力。
4.寻求外部支持
若孩子长期厌学并严重沉迷网络,家长可考虑寻求心理咨询或教育指导机构的帮助,避免问题持续恶化。
五、结语
厌学是内因,网络沉迷是外因。 如果家长只盯着网络问题,却不触及孩子厌学的本质,那么所有干预都只是暂时的。真正的破局之道,是帮助孩子重建学习动力与自我价值,让他们愿意回到现实、正视学习。当学习不再是负担,网络沉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。
因此,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:先解决厌学,再规范网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