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孩子离家出走了,一夜未归,我们整晚都在找人。”
“他扔下一句‘你们别管我’,就带着背包走了。”
“她说家里没人懂她,宁愿在外流浪。”
在青少年教育中,孩子出走是一种高危信号,尤其在青春期阶段,孩子身心剧烈变化,心理极易失衡。当孩子选择“离开家”作为解决方式时,家长往往才意识到:问题已经不止是叛逆那么简单了。
那么,面对出走行为,是否真的需要心理疏导?答案是:非常有必要。
一、出走,是青春期孩子情绪危机的外显形式
青春期的孩子本就情绪波动大、自我意识觉醒,他们容易因“被误解”、“被压抑”产生强烈对抗心理。而出走,很可能并不是冲动行为,而是孩子的“逃避机制”。
出走背后的常见心理动因包括:
1.情绪无法释放:长期被责骂、忽视、控制,孩子感到窒息。
2.寻求关注或反击:用“消失”逼迫父母正视他们的情绪。
3.社交或网络误导:朋友的怂恿、网络的鼓吹,让他们认为出走是“独立”或“酷”的行为。
4.自我价值受损:学业压力、家庭冲突让孩子产生“我不被需要”的念头。
这些动因,大多数已触及心理层面,如果不通过专业疏导,出走事件很可能反复发生,甚至引发更严重后果(如自残、被诱骗、辍学、抑郁等)。
二、出走行为本身就是心理求救信号
心理学上有一个词:“行为化情绪表达”,指的是:孩子不会或不敢表达真实情绪,于是转化为行为来“说话”。
拒绝沟通 → 内心孤独无助
冷漠躲避 → 害怕再次被伤害
离家出走 → 渴望掌控命运、寻求自由
家长如果只看到“出走”这个行为本身,而不探究“孩子为什么要出走”,往往会陷入只治表不治本的循环。
三、心理疏导的作用是什么?
心理疏导,不是“给孩子洗脑”,也不是“矫正行为”,而是帮助孩子和家庭一起找回情绪平衡、沟通通道与内心安全感。
心理干预可以实现:
🧠 疏通压抑情绪:让孩子敢于说出内心委屈与愤怒;
🪞 协助认知重建: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家庭关系与社会规则;
💬 重建亲子沟通:让父母学会倾听而非控制;
🧩 制定具体策略:让孩子掌握处理冲突的健康方式;
🧭 行为矫正引导:减少极端行为发生频率,提升自我调节能力。
四、什么情况下,心理疏导刻不容缓?
以下情况建议尽快寻求专业心理支持或家庭教育指导:
📌 孩子多次离家出走,有反复倾向;
📌 出走前曾表现出明显情绪低落、自伤倾向;
📌 孩子自述“家里没人懂我”、“我活着没意义”;
📌 家庭氛围长期冲突紧张,沟通已完全中断;
📌 出走行为后,孩子变得更冷漠封闭;
📌 家长无法与孩子建立有效对话,沟通只会引发更大冲突。
五、在正苗启德,我们如何帮助“出走孩子”回归家庭?
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,我们接收过大量有过出走史的孩子。他们的共性不是“坏”,而是:
内心孤独;
渴望被理解;
缺乏情绪表达工具与健康边界感。
我们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系统干预:
✅ 心理评估:精准识别孩子情绪状态与出走动因;
✅ 个体疏导:一对一帮助孩子重建信任感和情绪表达能力;
✅ 家庭干预:教会家长调整沟通方式、建立安全边界;
✅ 行为矫正:配合心理训练与自律教育,逐步戒除逃避型应对机制。
许多孩子在经过专业干预后,不仅停止了出走行为,还主动向父母表达了情感,实现了亲子关系的重建。
六、写给父母的话:别怕孩子离家,怕的是他已不信任你
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凭空“叛逆”,每一次离家,都藏着一句“我需要你了解我”。
当家成为了压力源而非避风港,孩子才会选择逃离。此刻,比惩罚更重要的,是:重新建立连接。
正苗启德温馨提醒:
出走是孩子心理失衡的信号,不可简单定性为“调皮”或“顶嘴”;
心理疏导是帮助孩子重回正轨的重要方式,而非“心理有病”;
家长要学会在边界中提供温暖,在规则中留出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