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青春期教育中,“厌学”几乎是家长与老师最常听到的词。尤其在初中阶段,男孩的厌学情绪更为突出:上课注意力不集中、逃避作业、频繁迟到,甚至对学习产生排斥与反感。
许多父母焦虑地问:“为什么孩子突然不想学了?”“是不是学校的问题?”而老师也常感叹:“学生情绪越来越难管理。”
事实上,初中男孩的厌学行为并非简单的懒惰或叛逆,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信号。要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厌学情绪,家庭与学校必须同频合作,从心理、行为与关系层面进行系统干预。

一、初中男孩厌学的深层心理成因
1. 学习压力过大,情绪调节能力不足
初中阶段课程骤然加重,尤其是升学压力带来的焦虑感,让许多男孩感到“无力感”。
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薄弱、成绩下滑,就容易产生“学不动”“怎么努力都没用”的挫败情绪。
而男孩在表达情绪时往往不如女孩细腻,他们不会说“我焦虑”,而是通过“不想学”“不去上课”来宣泄无助。
2. 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,抗拒外界控制
男孩步入青春期后,渴望独立与被尊重。当父母或老师以命令、比较、批评的方式要求他们学习时,他们容易产生反抗性厌学。
他们并非真的讨厌学习,而是讨厌被“控制”。
这种厌学,本质上是自我认同与外部权威之间的冲突。
3. 学习与兴趣脱节,缺乏内在驱动力
当学习只剩“考试与分数”,缺少实际意义或成就感时,男孩的探索欲会被压抑。
他们可能更愿意在游戏、短视频、运动中寻找成就与满足,这种对比下,学习变得“枯燥且无用”。
4. 人际关系紧张,心理安全感缺失
校园中,若男孩遭遇同伴排斥、教师误解或家庭压力,他们可能以厌学作为逃避社交与冲突的方式。
厌学,往往是一种自我防御——“我不上学,就不用面对那些让我焦虑的关系。”
二、家庭层面的支持与引导
1. 放下“成绩至上”,重建情感链接
当孩子厌学时,父母最重要的不是“立刻让他回到书桌”,而是让他先愿意和你说话。
父母要学会表达关心而非控制,如:“我注意到你最近上学有点抗拒,是不是有些事让你烦?”
温和的关注比催促更能打开孩子的心门。
2. 帮助孩子识别情绪,表达而非压抑
男孩常因羞于表达而将焦虑、无助藏在“我不想学”的表面下。
父母可以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情绪,例如:“你是觉得学不懂,还是担心被老师批评?”
情绪被看见后,问题才有被解决的可能。
3. 调整家庭氛围,减少消极评价
家庭中的持续否定、比较或责骂只会让厌学情绪恶化。
建议父母建立“积极反馈机制”,多肯定孩子的努力过程而非结果。
一句“我看到你今天坚持做完作业了”比“你还是没考好”更能激发学习动力。
4. 陪伴与引导并重,重建学习动力
可通过共同学习、实践活动或兴趣延伸来引导孩子重新找到学习的意义。
例如,通过观看科技纪录片、亲手做实验、阅读兴趣类书籍,让孩子从“被迫学习”转变为“主动探索”。
三、学校层面的心理与教育干预
1.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,及时识别厌学苗头
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应协同建立学生心理动态档案,通过问卷、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情绪变化。
对于出现情绪低落、成绩骤降、逃课等迹象的学生,应及时启动个别辅导。
2. 优化课堂体验,增强学习成就感
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化学习、情境教学等方式,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“被认可”“能成功”。
小小的进步体验,往往是打破厌学心理的第一步。
3. 开展情绪管理与抗压教育
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课程,让学生学习识别与调节情绪的方法。
例如开设“情绪表达课”“学习减压工作坊”等活动,帮助学生建立情绪韧性。
4. 加强家校沟通,形成合力支持系统
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定期沟通,不仅通报成绩,更要分享情绪观察与行为变化。
通过“家庭—学校—心理辅导室”三方协作,共同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支持计划。
四、重建学习信心:从“我不行”到“我能行”
帮助孩子摆脱厌学,不是让他们“硬逼自己去学”,
而是帮助他们重新看见学习的意义,找回对自己的信心。
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,都要在孩子心中种下一句更重要的话:
“你不只是个学生,你是一个正在成长、值得被理解的孩子。”
当孩子被理解、被接纳,
他们自然会开始重新相信学习、相信努力,也重新相信自己。
五、结语
初中男孩的厌学,不是终点,而是成长的信号。
它提醒父母与学校:孩子的学习,不仅是知识的积累,更是心灵的建设。
只有当教育从“施压”变为“陪伴”,从“命令”变为“引导”,
孩子的学习热情,才会再次被点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