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不想读了,我要退学!”
这句话,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。尤其是当沟通屡次无效后,孩子仍坚持要退学,不少家长陷入愤怒、焦虑、甚至无助。但孩子突然提出退学,往往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其心理困境的外在表现。理性面对这一敏感话题,既是对孩子成长的负责,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考验。
孩子提出“退学”的可能原因
1. 学业压力过大
在成绩导向的环境下,孩子可能因持续的挫败感产生厌学心理,把“退学”当成逃避压力的出口。
2. 缺乏学习兴趣与目标感
对学习内容缺乏理解和兴趣,未找到自我价值感时,孩子容易觉得“上学没意义”。
3. 心理健康问题
如焦虑、抑郁、社交恐惧、校园欺凌等困扰可能深藏在孩子退学想法背后。
4. 家庭沟通模式失衡
如果家长在沟通中过度批评、忽视倾听,孩子易封闭自我,最终以极端方式表达抗议。
家长应如何理性应对?
1. 先稳定情绪,不急于否定
听到“退学”时,家长应克制情绪反应。指责、惩罚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。首先要冷静表达关注:“我看到你很难受,我们一起找原因,好吗?”
2. 深入了解孩子的真实动机
有些孩子说“退学”,实际是在求助。通过非对抗式的方式,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声音。
建议引导问题如:
“你觉得最难坚持的是什么?”
“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很委屈?”
“如果不是学习,什么事情让你觉得有成就感?”
3. 与学校沟通,获取更多信息支持
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是否异常,如人际关系、课堂状态、心理表现等,为家长分析问题提供参考。
4. 邀请专业人士介入评估
若孩子情绪长期低落、逃学、社交回避等情况明显,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、青少年辅导机构的支持。
5. 协助孩子重新建立目标感与信心
通过实习体验、职业启蒙、兴趣培养等方式,帮助孩子找到人生方向与学习的实际意义。
6. 制定阶段性替代方案而非“硬逼复学”
如果孩子一时难以回归课堂,可探索“暂缓复学+辅导支持”方案,如心理恢复期、自主学习阶段、特训营等,逐步重建适应力。
家庭教育要持续关注心理支持
鼓励孩子表达而非压抑情绪
提升家庭的沟通质量与情绪安全感
重建信任关系,陪伴而不控制
从“成绩教育”转向“成长教育”
结语
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广大家长:
当孩子说出“退学”两个字,不应当作是教育的失败,而应视为一次了解孩子心理状态、重新修复亲子关系的重要契机。理性的应对、专业的引导,将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与方向,走回健康成长的正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