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,家长往往第一反应是责备、督促,甚至强制要求学习,但如果这种厌学背后隐藏的是抑郁情绪,错误的应对方式只会让问题加剧。面对孩子的心理困境,家长不仅不能“单打独斗”,更需要与心理老师形成有效配合,才能帮助孩子重新找回生活的动力。
一、为什么家长需要与心理老师配合?
抑郁性厌学并非单纯懒惰,孩子可能正在经历情绪障碍。
心理老师在专业评估、情绪疏导方面具有优势,而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系统。
如果家长和心理老师缺乏配合,干预效果会大打折扣,甚至导致孩子抵触心理加重。
二、家长常见的错误做法
打骂或威胁:“不读书以后只能搬砖!”
情绪化沟通:焦虑、指责,增加孩子心理压力。
过度干预或放任:不是控制过度,就是完全放手。
这些行为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,还可能触发孩子的自责、无助,甚至自伤风险。
三、家长如何科学配合心理老师?
1. 积极沟通,传递真实信息
向心理老师如实描述孩子的行为变化、作息、饮食、情绪表现。
分享家庭氛围、重大事件(如离异、搬家),帮助老师全面了解背景。
2. 遵循心理老师的干预方案
如果老师建议孩子减轻课业压力,家长不要擅自增加辅导班。
积极配合心理练习、行为激活训练,让干预在家庭中得以延续。
3. 创造“安全的家庭氛围”
避免负面语言:“你怎么这么没用?”
保持情绪稳定,在孩子面前不要过度焦虑或责怪。
给予情感支持:“我们相信你可以慢慢好起来,我们会陪着你。”
4. 学会倾听,减少控制欲
每天安排固定的沟通时段,以倾听为主,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。
避免使用命令式语言,如“必须”、“立刻”。
5. 警惕高风险信号,及时转介
如果孩子出现自伤行为、绝望言论,立即告知心理老师,并在专业建议下联系医疗机构。
四、长期配合策略
定期复盘干预效果,与心理老师保持沟通。
家长自身学习心理知识,避免“病急乱投医”。
关注孩子的兴趣重建,帮助他们从生活中重新找到意义感。
结语
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:
抑郁性厌学是心理求助信号,而非孩子“任性”。家长与心理老师的良好配合,是孩子走出困境的关键。用理解取代指责,用陪伴取代控制,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与支持,才能真正帮助他们重建信心,迎接新的学习与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