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不愿意上学,是懒惰?叛逆?还是心理问题?
近年来,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不断上升,厌学情绪常常是抑郁的早期信号之一。但由于家长和老师缺乏专业识别能力,很多孩子被误解,导致问题恶化。心理老师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筛查和干预作用。那么,心理老师应如何判断孩子的厌学是否源于抑郁?本文将从识别信号、专业测评、干预建议等角度展开分析。
一、厌学与抑郁:表象相似,根源不同
普通厌学: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,可能因学习方法不当、压力过大、兴趣转移。
抑郁性厌学:不仅对学习冷漠,还伴随情绪低落、无助感、兴趣缺失、睡眠或饮食异常,甚至出现自伤想法。
心理老师要特别注意:持续两周以上的负面情绪,是判断抑郁风险的重要指标。
二、心理老师的识别信号
1. 行为信号
频繁逃课、迟到,学习动力完全丧失。
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,社交退缩。
出现自我否定,如“我没用”“我不想活了”。
2. 情绪信号
长期情绪低落,无法因积极事件而改善。
易哭、易怒,情绪反应明显不稳定。
3. 生理信号
睡眠紊乱(失眠或嗜睡)、食欲明显下降或暴饮暴食。
经常以头痛、胃痛等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上学。
三、专业评估工具的使用
心理老师可通过标准化心理测评辅助判断,例如:
SDS(抑郁自评量表):初步筛查情绪状态。
PHQ-9(患者健康问卷):判断抑郁程度。
儿童抑郁障碍量表(CDI):适用于青少年群体。
注意:测评结果仅作为参考,不能替代临床诊断。如发现高风险,应及时转介专业医疗机构。
四、干预建议
1. 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
避免贴标签(如“你就是懒”),用接纳性的语言沟通。
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而非被逼迫。
2. 联合家校支持
向家长科普抑郁识别与应对方法,避免打骂或过度指责。
与班主任沟通,降低学业压力,提供心理缓冲空间。
3. 情绪疏导与行为激活
通过绘画、音乐、沙盘等心理辅导形式释放负面情绪。
引导孩子设立小目标,重拾成就感。
4. 高风险转介
若出现自伤、自杀言语或行为,必须立即联系家长并转介至专业心理医疗机构。
结语
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:孩子厌学,不一定只是“不爱学习”,背后可能隐藏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。心理老师是守护孩子心理安全的重要一环,及时识别、科学干预,能帮助孩子避免陷入深度抑郁,重获生活希望。